法律和经济科学

对比丨海归学者比国内学者更强?来自中国高校教师的证据

4
发表时间:2025-03-26 14:59作者:wenyan liang等

图片标题:China's new research evaluation policy: Evidence from economics faculty of Elite Chinese universities

作者:Wenyan Liang, Jun Gu, Chris Nyland

来源:Reserach Policy,Vol 51, Issue 1, January 2022


摘要:2020年,中国政府实施了一项新的研究评估政策,要求中国学者在中国期刊上发表至少三分之一的作品,并继续与国际研究界接触。这一政策可能会挑战大学如何评估在中国和国外获得资格的教师的各自价值。为了对这种可能性进行理论分析,并帮助实践者面对这种可能性,我们比较了15年来拥有外国学历的学术经济学家(海归)和拥有中国学位的同行(国内学历)对中国期刊的贡献。我们发现,海归发表的论文质量高于国内教师,海归集中在院系会影响国内和海归教师的研究质量,在鼓励部门间合作的情况下,溢出效应显著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议负责决定院校人才管理政策的大学管理者应继续优先考虑海归的任命,并积极努力促进部门内部的研究合作。



引言


自1978年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的政策制定者一直在寻求通过奖励在西方引文指数排名靠前的机构发表论文的教师来提高中国研究机构的研究生产率。然而,在2020年2月,当中央政府要求研究机构和大学放弃对引文指数的“过度依赖”;通过将奖励与发表的论文数量脱钩来促进"少而优";要求研究人员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作品在中国本土期刊发表,在研究过程中更多关注中国的具体问题,讲好中国故事。文章指出,这一政策变化可能会对大学的教师招聘和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产生影响,尤其是在评估海归和本土学者在中文期刊发表成果的能力上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为了深入理解这一可能性,文章通过比较海归和本土学者对中国期刊的贡献来进行理论化分析,并为实践者提供指导。

研究发现:海归学者相较于中国本土学者,更倾向于在国内更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文章;而院系内海归学者占比数量对本土学者和海归学者自身在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的质量都有正向溢出效应;基于院系内的合作氛围发现,在一个合作氛围浓厚的院系,海归学者对本土学者的正向溢出效应更为明显。

本文的贡献:(一)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和管理人员确定他们应该分配给国内和海归教师的相对价值。海归在中国期刊上发表了更高质量的论文,并对同龄人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二)本文通过提供海归学者选择出国留学所获得的研究能力优势的新见解,为国际化——本土化文献研究做出了贡献。(三)海归对同行在本土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的质量产生了更强劲的溢出效应,而本土期刊的教职员工内部合作氛围更强。这一趋势表明,政府和大学管理者应该接受不仅促进国际合作,而且促进部门内部合作的政策。



数据和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数据库包括985所工程大学经济系的2697名拥有博士学位的全职教师。包含所有来自中国顶尖大学的经济学家,提供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确保了研究结果的学科同质性和有效性和推广性。从大学官方网站上发布的学者官方简历中收集基本信息。数据涵盖人口统计、教育经历、工作经历等,并使用网络爬虫技术从CSSCI电子文献数据库中收集了2005-2019年发表的约83,989篇期刊文章的信息。接下来,邀请所有进入样本的学者完成一份简短的调查,通过中国最大和最常用的调查平台问卷星报告他们对本部门内部合作气氛的感知。最终,539名学者提供了可用回答(应答率=20%)。表2对本文的样本进行了具体的描述。


图片


变量选择:

研究能力:与参考文献一致,使用两个指数来衡量研究生产率:总出版量(TP)和出版质量(PQ)。TP衡量的是一名教师在给定时间段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而PQ衡量的是一名教师发表的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

海归学者身份:通过建立一个二值虚拟变量进行衡量。具体来说,若教师从海外获得博士学位,则定义为海归学者,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海外访问学者并不属于海归学者的范畴。

院系的合作氛围:院系合作氛围作为本文的调节变量,主要通过回访者回复的状态进行衡量,受访者回复状态按照5分制Likert量表进行设定,“1”代表“一点也不”,“5”代表“非常”,然后将个人分数汇总到部门级别,以产生每个部门的协作气氛得分。

控制变量: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包括:教员的性别、年龄、本科大学的评级等个人层面变量,同时还控制了教员所工作的大学、各大学及经济系的声誉与排名、院系规模和院系位置等指标,以排除其他解释,如资源可获得性、劳动力质量和机构声誉。


研究假说

H1:以本土出版物的数量和质量衡量,海归经济学家的研究生产率高于国内学者。

H2a:院系内海归经济学研究者占比数量与本土经济学研究者个人的研究发表能力正相关。

H2b: 院系内海归经济学研究者占比数量与海归经济学研究者个人的研究发表能力正相关。

H3a: 在一个合作氛围很强的经济学系,院系内海归经济学研究者占比数量对本土经济学研究者个人研究发表能力的溢出效应更强。

H3b:在一个合作氛围很强的经济学系,院系内海归经济学研究者占比数量对海归经济学研究者个人研究发表能力的溢出效应更强。



实证模型

验证H1:

图片

上式中, Y衡量的是t时期经济系j教员i的研究能力;returne表示是否是海归学者二值虚拟变量; X是个人层面的控制变量; δ代表院系层面固定效应β1是核心关注系数, 若β1显著为正, 则验证了研究假说 H1 的成立。

验证H2:

图片

其中,density代表经济系中海归学者的占比数量,C为院系层面控制变量。为了验证H2a,采用国内学者样本进行回归,而为了验证H2b,采用海归学者样本进行回归。

验证H3:

图片

其中,col_climate是院系 J 的合作氛围,α3的大小和符号可以很好反映院系内合作氛围的调节效应。



实证结果

表3a和3b分别报告了以出版总量和出版质量为因变量时的结果。在所有时期,海归发表的文章都比国内人少,但发表在质量更高的期刊上。如果以出版的中国媒体的质量来衡量生产率,则支持H1,但如果以出版物总数衡量生产率,则不支持H1。这一结果意味着,在开展高质量的本土研究方面,海归可能比国内人更有优势。

图片
图片

为了检验H2a,估计了海归的部门水平密度与他们的国内同行的研究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表6所列结果表明,海归密度与家政出版总量负相关,与家政出版质量正相关。在研究质量上支持H2a,这意味着海归只在出版质量方面对国内学者有正向溢出效应。总而言之,系环境(如终身教职标准和奖学金)可能会随着海归密度的增加而得到改善,并可能符合国际最佳学术惯例。随着这一发展,国内员工将被迫发表更少但更好的文章,从而效仿他们的海归同事。

图片

为了测试H2b,以海归个体的研究效率为因变量。表7所列结果表明,部门海归密度与个人海归出版总量不相关,但与个人海归出版质量呈正相关。在出版质量方面支持H2b,这也意味着海归只有在出版质量方面才会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

图片

目前的研究表明,海归学者只对国内学者及其自身研究发表质量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因此,为了进一步分析院系内合作氛围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本文使用研究发表质量(平均影响因子)作为因变量,实证检验了研究假说H3a和H3b,结果见表8。从表8报告的结果可以发现,交互项的系数显著为正,支撑了研究假说H3a和H3b。

图片


结论

本文以我国顶尖高校经济学系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海归学者在国内期刊上是否比国内学者更具发表优势?海归学者是否对同行研究发表能力产生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尽管海归学者在国内期刊发表的数量较少,但其发表的质量更高,具有“少却优”的特点。同时,海归学者对于国内学者发表质量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并且院系内的合作氛围越强,会进一步强化这一效果。基于本文现有的结论,作者认为负责决定其机构人才管理政策的大学管理人员应继续优先雇佣海归学者,同时积极促进院系内的研究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

note:跟该主题相关的论文还有:“海龟”比“土鳖”跑得更快吗?——针对中国一流法学院师资学术表现的一个计量研究,原文载《光华法学》第4辑(2009年),作者张巍,伯克利加州大学法学院,法学与社会科学博士生(法经济学方向)。感兴趣的读者可作进一步的参考阅读。


来源于公众号: 经济学家茶座 Teahouse和IEOC 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