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分析 | C刊难发的现状、困境和可能的未来30
发表时间:2025-04-02 09:44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科学科研队伍不断扩大,但CSSCI来源期刊的发文总量却持续下滑。作者队伍的扩大并未带来学术生产的同步增长,如何解释这种背离?通过对历年来CSSCI来源期刊的发文数据分析发现:大多数CSSCl来源期刊论文刊载的特征数据可以用俱乐部模型来解释,即通过降低每期的发文总量、限制弱势主体发文等于段以调节影响因子、维护期刊竞争优势。这种群体性行为有助于维护CSSCI来源期刊“俱乐部”成员的共同利益,但随之的后果是,学术平台优势不突出、来自外学科领域或职称序列较低的作者在CSSCl来源期刊的学术发表中越来越处于边缘位置,最终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学术创新生态带来巨大伤害。研究提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同样要引入市场机制,允许更新鲜、多元的学术成果进入学术产品市场展开思想竞争,通过学术成果发表的机会公平,营造更具活力的市场创新环境。 作者简介: 徐剑,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上海,200240)。黄尤嘉,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博士生(上海,200240)。 一、关于论文发表和学术市场 学术发表在初始阶段往往被视作一种市场机制,其中卖家是作者,产品是主要以文章形式生产的知识,消费者是学者、学生。期刊扮演的是“经销商”的角色:期刊对作者生产的知识进行挑选和评判,并通过编辑、评审等过程为知识赋予附加价值。就作者而言,市场竞争机制体现为生产出高品质且富有意义的新知识;对于期刊来说,市场竞争机制则表现为触达更为广泛的消费者群体,并促使其对知识产品予以认可。在当前的学术市场环境下,期刊触达消费者的关键在于获得主流期刊评价体系的认可,并被纳入尽可能丰富的数据库之中;而消费者对知识产品的认可并非仅仅体现为对文章的关注,更通过阅读量、下载量,尤其是具有关键意义的引用量等数据进行量化衡量。这些数据也代表着论文在学术市场中的价值。 但学术发表与纯粹的市场模型也存在不同之处。第一,期刊这一“经销商”具有特殊性。对于普通的自由市场而言,经销商的主要作用是活跃市场流通,并不算最关键的角色,商品也不一定非要经过经销商的手。自由市场的机制是卖家在市场需求的调节下就产品的质量、价格等因素开展直接的竞争,产品的价格由市场供需决定。而在学术发表市场中,学术“商品”要进入市场,却必须经过“经销商”,期刊成为权力极大的把关人,对整个市场流通环节进行控制,并在市场中加入计划性。 例如,编辑会根据自己的专业判断,或是根据当前国家、社会的需要,选择推出特定主题的专刊,或是接纳特定主题的文章。此时的决策并不完全由论文的可量化市场价值驱动。第二,学术发表的产品—“知识”具有特殊性。它不符合私人物品的定义,也不符合公共物品的定义,而是介乎两者之间的状态。私人物品具有竞争性与排他性,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而学术发表作品具有非竞争性(即不存在匮乏问题,一人获取知识并不会对该知识造成减损),但同时具备较高的排他性(即不直接面向一般读者)。 应当指出,此处的“排他性”是在实际现象层面而非规范层面得出的结论。第一点和第二点共同决定了第三个不同之处:学术作品的市场具有特殊性。学术产品是一个小规模的专业市场。 二、核心内容总结 研究关注的是为什么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的发文总量在科研队伍扩大的情况下反而持续下滑。 作者队伍扩大但学术生产没有同步增长,这中间的背离是如何产生的?他们提到了“俱乐部模型”来解释这一现象。俱乐部模型是指期刊通过控制每期的发文量、限制弱势主体的发文来调节影响因子,维护期刊的竞争优势。这导致学术平台优势不突出的作者、跨学科领域或职称较低的学者在发表时被边缘化,从而影响整体的学术创新生态。 论文中使用CSSCI数据库的发文数据,时间跨度从1998年到2021年。论文分析了载文量的变化,尤其是掉出CSSCI名录的期刊在掉出前后的发文量变化。此外,他们还统计了来自高声望机构作者的发文比例、跨学科论文的比例,以及不同职称作者的发表情况。还有对比了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如Web of Science)的发文量增长情况,说明国内优质稿件外流的现象。 二、数据来源CSSCI数据库:1998—2021年所有期刊的发文数据,包括载文量、作者单位、学科分布、职称信息。 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统计中国学者在英文社科期刊的发文量(1998—2021)。 抽样调查:随机选取12本CSSCI期刊的2022年发文数据,人工统计作者职称分布。 政策文件:如中宣部《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 第三方评价指标:北核、南核(CSSCI)、中国知网影响因子年报的指标数据。 三、研究方法 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掉出CSSCI名录的期刊在掉出前后的年均载文量(209个样本),结果显示掉出后载文量显著减少(平均差-23.17篇,p=0.004)。 相关性分析:期刊载文年份与跨学科论文比例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s r=0.04,p<0.001),表明学科边界固化。 回归分析:年份每推进一年,期刊载文领域内文章比例上升0.18%(p<0.001)。 描述性统计: 高声望机构作者占比从1998年的23%升至2021年的59%。 抽样数据显示,CSSCI期刊中正高职称作者占35%(第一作者)和50%(最高职称作者)。 对比分析:国内CSSCI载文量下降与国际期刊中国学者发文量增长(2017年后年均增加千篇)形成鲜明对比,反映稿件外流现象。 文献研究:引用国内外学者对影响因子操纵、开放存取、同行评议等议题的研究成果,支撑理论框架。 四、具体结果方面 1. 期刊通过控制载文量来提升影响因子,导致发文量下降。 2. 来自高声望机构的作者占比逐年上升,跨学科论文比例下降,职称较低的青年学者发表机会减少。 3. 国内优质稿件外流至国际期刊,反映出国内期刊的排他性策略对学术创新的负面影响。 最后,提出改革建议,如引入市场机制、开放科学环境、完善同行评议制度等,以促进学术发表的公平和创新。 来源:徐剑,黄尤嘉. C刊何以难发?——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的现状与困境分析 [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33 (02): 85-100.
文章分类:
实证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