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和经济科学

实证分析 | C刊难发的现状、困境和可能的未来

30
发表时间:2025-04-02 09:44作者:徐剑,黄尤嘉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科学科研队伍不断扩大,但CSSCI来源期刊的发文总量却持续下滑。作者队伍的扩大并未带来学术生产的同步增长,如何解释这种背离?通过对历年来CSSCI来源期刊的发文数据分析发现:大多数CSSCl来源期刊论文刊载的特征数据可以用俱乐部模型来解释,即通过降低每期的发文总量、限制弱势主体发文等于段以调节影响因子、维护期刊竞争优势。这种群体性行为有助于维护CSSCI来源期刊“俱乐部”成员的共同利益,但随之的后果是,学术平台优势不突出、来自外学科领域或职称序列较低的作者在CSSCl来源期刊的学术发表中越来越处于边缘位置,最终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学术创新生态带来巨大伤害。研究提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同样要引入市场机制,允许更新鲜、多元的学术成果进入学术产品市场展开思想竞争,通过学术成果发表的机会公平,营造更具活力的市场创新环境。

作者简介: 徐剑,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上海,200240)。黄尤嘉,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博士生(上海,200240)。

一、关于论文发表和学术市场

学术发表在初始阶段往往被视作一种市场机制其中卖家是作者产品是主要以文章形式生产的知识消费者是学者、学生。期刊扮演的是“经销商”的角色期刊对作者生产的知识进行挑选和评判并通过编辑、评审等过程为知识赋予附加价值。就作者而言市场竞争机制体现为生产出高品质且富有意义的新知识对于期刊来说市场竞争机制则表现为触达更为广泛的消费者群体并促使其对知识产品予以认可。在当前的学术市场环境下期刊触达消费者的关键在于获得主流期刊评价体系的认可并被纳入尽可能丰富的数据库之中而消费者对知识产品的认可并非仅仅体现为对文章的关注更通过阅读量下载量尤其是具有关键意义的引用量等数据进行量化衡量这些数据也代表着论文在学术市场中的价值

但学术发表与纯粹的市场模型也存在不同之处。第一期刊这一“经销商”具有特殊性。对于普通的自由市场而言经销商的主要作用是活跃市场流通并不算最关键的角色商品也不一定非要经过经销商的手自由市场的机制是卖家在市场需求的调节下就产品的质量、价格等因素开展直接的竞争产品的价格由市场供需决定而在学术发表市场中学术“商品”要进入市场却必须经过“经销商”期刊成为权力极大的把关人对整个市场流通环节进行控制并在市场中加入计划性

例如编辑会根据自己的专业判断或是根据当前国家、社会的需要选择推出特定主题的专刊或是接纳特定主题的文章。此时的决策并不完全由论文的可量化市场价值驱动第二学术发表的产品—“知识”具有特殊性。它不符合私人物品的定义也不符合公共物品的定义而是介乎两者之间的状态。私人物品具有竞争性与排他性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而学术发表作品具有非竞争性即不存在匮乏问题一人获取知识并不会对该知识造成减损),但同时具备较高的排他性即不直接面向一般读者)。 应当指出此处的“排他性”是在实际现象层面而非规范层面得出的结论。第一点和第二点共同决定了第三个不同之处学术作品的市场具有特殊性。学术产品是一个小规模的专业市场。

二、核心内容总结

研究关注的是为什么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的发文总量在科研队伍扩大的情况下反而持续下滑。

作者队伍扩大但学术生产没有同步增长,这中间的背离是如何产生的?他们提到了“俱乐部模型”来解释这一现象。俱乐部模型是指期刊通过控制每期的发文量、限制弱势主体的发文来调节影响因子,维护期刊的竞争优势。这导致学术平台优势不突出的作者、跨学科领域或职称较低的学者在发表时被边缘化,从而影响整体的学术创新生态。

论文中使用CSSCI数据库的发文数据,时间跨度从1998年到2021年。论文分析了载文量的变化,尤其是掉出CSSCI名录的期刊在掉出前后的发文量变化。此外,他们还统计了来自高声望机构作者的发文比例、跨学科论文的比例,以及不同职称作者的发表情况。还有对比了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如Web of Science)的发文量增长情况,说明国内优质稿件外流的现象。

二、数据来源


CSSCI数据库:1998—2021年所有期刊的发文数据,包括载文量、作者单位、学科分布、职称信息。

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统计中国学者在英文社科期刊的发文量(1998—2021)。

抽样调查:随机选取12本CSSCI期刊的2022年发文数据,人工统计作者职称分布。

政策文件:如中宣部《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

第三方评价指标:北核、南核(CSSCI)、中国知网影响因子年报的指标数据。


三、研究方法

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掉出CSSCI名录的期刊在掉出前后的年均载文量(209个样本),结果显示掉出后载文量显著减少(平均差-23.17篇,p=0.004)。

相关性分析:期刊载文年份与跨学科论文比例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s r=0.04,p<0.001),表明学科边界固化。

回归分析:年份每推进一年,期刊载文领域内文章比例上升0.18%(p<0.001)。

描述性统计

高声望机构作者占比从1998年的23%升至2021年的59%。

抽样数据显示,CSSCI期刊中正高职称作者占35%(第一作者)和50%(最高职称作者)。

对比:国内CSSCI载文量下降与国际期刊中国学者发文量增长(2017年后年均增加千篇)形成鲜明对比,反映稿件外流现象。

文献研究:引用国内外学者对影响因子操纵、开放存取、同行评议等议题的研究成果,支撑理论框架。


四、具体结果方面

1. 期刊通过控制载文量来提升影响因子,导致发文量下降。

2. 来自高声望机构的作者占比逐年上升,跨学科论文比例下降,职称较低的青年学者发表机会减少。

3. 国内优质稿件外流至国际期刊,反映出国内期刊的排他性策略对学术创新的负面影响。

最后,提出改革建议,如引入市场机制、开放科学环境、完善同行评议制度等,以促进学术发表的公平和创新。

来源:徐剑,黄尤嘉. C刊何以难发?——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的现状与困境分析 [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33 (02): 85-100.